近期,我們與紐格爾副總經理曹保強進行了深入交流。除了講述產品外,他也分享了紐格爾對產業的理解:為什么減速機會成為人形機器人的必爭之地?面對風口和資本,他們又如何看待長期的價值與短期的熱鬧?
當傳動“老兵”遇見“新浪潮”
在中國精密傳動的江湖里,紐格爾并不是橫空出世的“新兵”。它的根基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創始人從齒輪行業起步,逐漸切入減速機領域,并在2014年正式成立紐格爾。
經過多年積累,公司已躋身國內減速機領域出貨量前五,其產品已在多個應用場景中得到驗證,這也為其進軍新的產業打下了基礎。

如今,人形機器人浪潮洶涌而至。談到為什么會進入這一領域,紐格爾副總經理曹保強表示,這是公司早早做出的前瞻判斷。“我們認為這個市場的潛力很大,必須盡早布局,才能真正抓住未來的發展機遇。”
隨著產業逐漸升溫,紐格爾的客戶名單也印證了這一判斷。從2017年與云深處開啟合作開始,如今已覆蓋深圳的優必選、逐際動力、眾擎機器人,以及杭州、上海的頭部企業。
“可以說,目前人形機器人領域的主要玩家,我們基本都有合作。”曹保強說道。

在他看來,正是由于長期的技術積淀和產能保障,使得紐格爾能夠在客戶不斷追求更高性能、更快迭代的背景下,提供穩定而靈活的支持。
他同時指出,人形機器人市場依然處在早期階段,但今年相比往年已有明顯起量。“過去幾年,出貨量規模有限,而到了今年,才真正出現小批量、中批量的出貨跡象,千臺級的需求也開始出現。”
不過他也坦言,距離行業邁入“萬臺級”規模還有一段距離,人形機器人仍處在“逐步上量”的前期階段。
在這一階段,整機廠商的產品形態還在不斷調整,零部件的適配也在快速迭代。上游供應商要想跟上節奏,不僅需要穩定的產能,還要具備快速響應、深度協同的能力。
對紐格爾這樣的零部件廠商來說,這既意味著巨大的機會,也意味著持續的挑戰。“客戶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產品更新也越來越快,這倒逼我們不斷提升研發響應能力,建立更靈活的供產體系。”
盡管人形機器人市場仍在起步,但對于紐格爾而言,這已經是一場必須參與的長跑。“老兵”的積淀,正等待在“新浪潮”中釋放新的價值。
越過性能、成本與壽命的三道關卡
作為人形機器人的“關節核心”,減速機需要同時滿足輕量化、大扭矩、低噪音和高響應等性能要求。曹保強認為,最大的挑戰并不在于紙面上的指標,而是在實踐中不斷迭代的過程。
“從研發打樣到投入生產,再到檢測和測試,我們必須在循環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他說,每一個零部件都可能成為薄弱環節,需要拆解、分析,再反饋給研發團隊,最終在材料、熱處理等各個環節找到改進方案。

在這樣的循環中,性能和成本的平衡顯得尤為重要。對此,曹保強表示,紐格爾始終強調產品的性價比,并會根據不同的工況選取適合的方案。
“不是所有技術參數都要做到極致,否則只會徒增成本。”他解釋,公司會先深入理解客戶的應用場景,通過測試判斷哪些性能指標必須堅持,哪些則可以適度放寬,再與客戶溝通協商,最終確保既能滿足實際需求,又能降低工藝難度,讓產品更適合規模化量產。
這份取舍背后是專注的技術路線。十多年來,紐格爾始終圍繞行星減速機深耕。
“我們想把一件事做到足夠深、足夠透徹。”曹保強說。通過長期積累,他們希望在這個領域形成更扎實的理解與經驗,也在與同行的差異化競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如今,紐格爾的行星減速機已廣泛應用于四足、輪足以及人形機器人。相比其他類型的減速方案,行星減速機機兼具大承載和高穩定性及性價比等優勢尤其適合需要高扭矩和高可靠性的場景。
在上肢關節,紐格爾通過優化精度和減速比來滿足靈活度的需求;而在應用更廣的下肢關節,則更強調動態響應和抗沖擊能力,以支撐復雜環境中的穩定運行。
然而,隨著應用逐漸深入,減速機的壽命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在雙足機器人場景下,減速機承受的沖擊和磨損遠比輪足、四足更嚴苛。例如,在一些高強度工況中,關節需要持續承載高負荷,并保持長期的動作精度,這對材料和結構的可靠性提出了極大考驗。
曹保強直言,目前行業仍在持續探索:“如何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如何在精度逐步下降時通過控制和材料手段去補償,這是需要多學科共同努力的方向。”
當前,一些機器人企業已經對紐格爾的減速機進行了連續數月的測試,并反饋結果良好,認為在現階段已經基本滿足使用需求。
不過曹保強表示,這只是起點。如果要真正走向商用化和規模化,壽命必須進一步延長,標準也要更加明確。在他看來,未來的突破需要材料、控制、工藝等多學科的結合,更需要行業共同努力推動標準的制定與完善。
“我們不僅要解決眼前的問題,更要思考如何在更大規模落地時,讓產品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
成為精密傳動的行業專家
當下的人形機器人賽道正進入白熱化階段:整機廠商層出不窮,既有跨界而來的巨頭,也有新興創業公司;不少企業不再滿足于采購標準件,而是投入資源自研關節模組,競爭氛圍愈發“卷”。
面對這種趨勢,紐格爾副總經理曹保強卻并不緊張,他甚至直言“這是好事”。
“很多整機廠商開始自研關節模組,這對我們反而是機會。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長期深耕減速器的生產,擁有完善的生產設備和資源,可以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
曹保強解釋說,紐格爾不僅能將客戶的設計落地,還能在過程中提供優化建議,真正做到貼近應用需求。“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更深入地參與客戶的工況,而不僅僅是賣一件標準品。”在他看來,這種角色轉變,也正在成為紐格爾的重要競爭力。

事實上,隨著行業發展,整機企業對零部件廠商的期待早已超越“提供產品”。越來越多客戶希望供應商能參與研發,甚至輸出完整的解決方案。
對此,曹保強表示,紐格爾也在向“機電控一體化”延伸:“減速機是我們的基本盤,但我們更希望提供的是一整套關節產品,也就是完整的動力單元解決方案,包括減速機、電機和控制模塊。”
但他也直言,這并非易事。電機、減速機和控制系統原本是三個完全不同的行業,要實現跨越,需要充足的人才、資金和耐心。“只有把每一個環節都打磨到位,把細節做到極致,才有可能成功。”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曹保強認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真正突破口,不僅在于硬件的迭代,更在于算法的進步。
“現在的機器人在本體結構上已經逐漸完善,步態平衡也能基本實現。但它還遠不夠聰明,更多時候像一個大型操作玩具。”他指出,未來三到五年的關鍵在于AI和身體的結合,機器人能否具備判斷力和邏輯思維,才是產業落地的決定性因素。
至于紐格爾自身的定位,曹保強給出的答案十分明確:“我們始終專注于傳動模塊,希望把這一塊做到極致,形成別人難以輕易突破的壁壘。”
他表示,公司現階段的目標是配合客戶合作,持續提供差異化的解決方案;長期目標則是在人形機器人和更廣泛的精密傳動市場里,成為行業公認的“專家”。
“我們希望,一旦行業談到傳動解決方案,就能第一時間想到紐格爾。”曹保強說。
結語:
紐格爾背后,是幾十年對傳動工藝的打磨:從材料到齒形,從精度到穩定性,每一步都需要耐心與時間沉淀。這些看似冷門的積累,構成了它在行業中安身立命的底色。
而當下的人形機器人浪潮,正需要這樣的“底色”。在資本與敘事之外,唯有扎實的制造和持續的研發,才能讓一個產業真正走遠。紐格爾的故事提醒我們:熱潮會起伏,但支撐浪潮的,始終是那些默默打磨細節的力量。